新闻动态

他宣称“开除”泽连斯基

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5:28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2025年2月22日,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以一句“泽连斯基被开除了”,将乌克兰总统的合法性危机推向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。这场看似荒诞的“社交媒体罢免”,实则是一场融合了美国国内政治博弈、资源争夺与数字时代话语权重构的复杂叙事。

马斯克

“开除”背后的三重逻辑:从协议摇摆到合法性否定

马斯克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,而是对泽连斯基在美乌矿产协议谈判中反复态度的直接回应。据披露,泽连斯基曾多次改变立场:先同意接受美国要求乌克兰交出50%矿产收入的协议,随后公开嘲讽该条款为“新殖民主义”,继而在压力下再次妥协,最终又二次拒绝。这种摇摆被马斯克解读为“政治失信”,进而宣称其“被开除”。
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泽连斯基的合法性危机。自2024年5月总统任期结束后,泽连斯基以“戒严令”为由拒绝举行选举,其权力延续的合法性长期受国际社会质疑。马斯克多次强调:“泽连斯基必须通过选举证明他代表乌克兰人民的意愿”。这一立场与特朗普政府的施压策略高度同步——美国已要求乌克兰在2025年底前举行选举,甚至暗示以“停火协议”作为条件。

数字寡头的政治赋权:马斯克的“白宫代理人”角色

马斯克的“开除”宣言,实质是科技资本与政治权力的深度捆绑。作为特朗普政府的“政府效率部”负责人,马斯克不仅是政策执行者,更是意识形态的扩音器:

舆论操控,通过社交平台,他将复杂的国际协议争议简化为“泽连斯基失信”的标签,利用社交媒体算法放大对乌克兰领导人的负面叙事。

资源施压:美乌矿产协议的核心矛盾——美国要求控制乌克兰50%资源收入——被马斯克包装为“透明化改革”,实则服务于特朗普“美国优先”的资源掠夺战略。

权力符号化:马斯克与特朗普的互动(如共同接受白宫采访、互相吹捧)构建了一种“双头政治”形象,甚至被《时代》杂志讽刺为“马斯克总统”。

乌克兰的困局:从战场到谈判桌的主权让渡

泽连斯基的困境折射出弱国在强权博弈中的结构性弱势:

1.安全依赖的代价:乌克兰对“星链”卫星服务的依赖成为美国施压筹码。马斯克曾威胁切断服务,迫使基辅在矿产协议上让步。

2.主权让渡的悖论:美乌协议要求乌克兰将未来收复领土的66%资源收入纳入美国控制的基金,这种“未胜先割地”的条款,暴露了美国对战后秩序的单方面规划。

3.国内政治的撕裂:泽连斯基为压制政治对手(如前驻英大使扎卢日尼),可能对其发起刑事指控,进一步削弱国内凝聚力。

国际社会的沉默与共谋

-欧洲的暧昧:尽管德国总理朔尔茨批评马斯克“干涉内政”(如其支持德国极右翼政党),但欧盟未对美乌协议提出实质性反对,默许美国主导乌克兰资源分配。

俄罗斯的观望:俄方借机强化“西方剥削论”,宣称泽连斯基是“和平谈判的障碍”,并加速对乌东地区的实际控制。

南半球的警示:阿根廷总统米莱与马斯克的互动(如赠电锯象征“砍除官僚主义”)揭示了一种“反建制联盟”的形成,其核心逻辑是牺牲弱国主权换取强权支持。

未来图景:数字殖民与新冷战的交汇

马斯克的“开除”宣言,标志着一种新型国际权力结构的萌芽:

科技寡头的政治化:社交媒体平台成为“数字法庭”,科技巨头通过算法审判他国领导人合法性,重塑国际关系规则。

民主叙事的解构:特朗普-马斯克联盟以“反官僚”“高效治理”为名,瓦解多边主义框架,代之以“强权即真理”的单极秩序。